|    |  English  |    
大澳生態大澳美食資料查詢
大澳生態
大澳水鄉

大澳位處珠江口東南面,與澳門、珠海遙遙相對,風景秀麗,是香港昔日著名的四大漁區之一。大澳一河兩岸,縱橫交錯的棚屋是漁民的居所,亦是當地一大特色。河、涌有秩序地穿插於一排排古老的棚屋建築群,落日斜暉之際,更烘托出「東方威尼斯」的獨特迷人景色,令人流連忘返。

早於漢代時已有土著定居於大澳,千百年來當地人口大多數為漁民,部分亦從事通商和製鹽工作,戰前全盛時期人口近三萬,大小漁船五百多艘。至今漁業雖然式微,遊客仍可透過蝦醬、海產、土特產、避風港,體驗到當地濃厚的漁村氣息。

大澳市集是深受遊人喜愛的旅遊點,內有各式店舖及食肆,售賣當地特產,如大澳鹹魚、蝦膏、茶果及山水豆腐花。

關帝古廟

這座建於明孝宗弘治年間(1488-1505)的古廟,是大澳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廟宇,廟脊上飾有清光緒年間製的精美陶瓷人物,是享譽盛名的石灣名家製作,極富嶺南特色。廟內石碑記載,由當地大鵬水師提督及地方人士籌建,曾四次重修。供奉英勇善戰、以忠義見稱的三國名將關雲長。

將軍石

將軍石位於大澳虎山西南山麓,臨近海邊,為一塊高十多公尺的岩石。其石狀如一位披甲將軍倚山而坐,遠望天際,維妙維肖。

當地有摩托船出租,讓遊客近距離觀賞將軍石及河涌一帶景色。

楊侯古廟

楊侯古廟歷史悠久,廟宇內存放古鐘一座,鑄於清朝康熙38年(1699年),可知古廟已有超過三百年歷史。廟內供奉的是宋末名將兼國舅楊亮節,他曾力抗元兵追擊,保護宋帝南渡大嶼山,村民為表彰其功績,因而為他建廟於大澳寶珠潭上。

寶珠潭處大澳北面,風光旖旎,潭上有一樹木茂盛的小島,島呈半圓型,宛如明珠,故名。相傳由於這粒明珠位於獅山與虎山水口之處,成為獅虎爭珠之局,風水家認為要在寶珠上建侯王廟,才可避免獅虎爭珠而傷及鄉民,大澳自建此廟後,民風純樸,村鎮和睦,成為香港一個特具魅力的旅遊點。

嶼北界碑

1898年(清光緒24年),中、英簽訂《拓展香港界址專條》,英國接管新界,並於1902年分別在嶼北的大澳及嶼南的九嶺涌上立碑石以定明分界。嶼北界碑位於大澳寶珠潭對面的小山上,碑上刻有中、英文,紀錄了當時分界的經度為113度52分。界碑雖經風雨侵蝕,惟碑文仍清晰可見,對研究近代史和香港回歸歷程甚具價值。

紅樹林帶

在大澳近岸的海涌及鹽田一帶上都長滿茂密的紅樹林。

紅樹林擁有重要生態價值,它處食物鏈的基層,提供一個庇護棲息環境予其他細小生物如蛤、螺、蝦、蟹及彈塗魚等,而這些生物又正是大魚,雀鳥的食糧。因此一個紅樹林足以支撐著一大群生物的繁衍生長。此外由於紅樹林成群地在海邊沿岸生長,能抵受潮汐漲退時的海浪沖刷,保護海岸周邊的岩層水土,不致輕易地大量流失。

鹽田遺址

大澳的製鹽業可追溯至宋代,在過去的幾百年間,一直為當地主要經濟產業。二十世紀20至40年代為全盛時期,當時鹽工達300多人,年產量千多噸。直至上世紀70年代,隨著社會經濟轉型,大澳鹽業式微荒廢。儘管如此,遊人今天仍可流連於石礐、濕地、淺灘之間,追憶往日漁村鹽田舊貌,欣賞大澳落日餘暉。

寺廟林立 ‧ 各具特色

大澳寺廟林立,除上述寶蓮寺、關帝廟及楊侯廟外,尚有大澳北的洪聖廟和天后廟、橫坑村的華光古廟、龍巖寺、新村的天后廟及吉慶後街的創龍社。當中新村天后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(1644-1661),歷史悠久。另如洪聖廟的銅鐘及壁畫、創龍社旁的石狗等,皆各具特色,遊覽其中,將對當地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體會。